客服

给时光以生命
给时光以生命
5天前
连载/平凡还是伟大?向现实主义者调月莉央致敬!(4)
初看第二章时,只觉得莉央很可怜,明明有着如此深沉的爱,明明有着超于常人的责任感,却被塑造成了一个极端、不讨喜而孤独的女孩,难道编剧就这么热衷理想般的HE,讨厌一切哪怕对现实有那么一丁点妥协的学生吗?

可再看第二章时,我突然觉得编剧非但不讨厌莉央,并没有把她塑造成一个纯粹为了烘托游戏开发部而存在的角色,反而还相当喜欢她。因为莉央这个学生的成长经历是完整的,符合逻辑的,从背负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偏执出场,到见证了强大的主观能动性而失败,再到对自己错误的深刻反思,接着并没有完全改变自己(详见终章莉央和阳葵的对话,特别是莉央的自述),而是在坚持“客观规律”依然很重要的基础上充分肯定主观精神的重要性并融入自己的思考方式中,并且开始拥有向其他人表达自己内心的强烈意愿,从而成为一个复杂而全面的女孩子。这种完整的成长过程,论整个BA的学生,谁能有这样的待遇?
即便是号称策划“亲女儿”的未花,也更多的停留在了“知道自己的错误和受宠爱,并开始勇敢的面对自己的错误”这一段,能不能深刻反思自己的错误并像莉央一样为自己做过的错事负责至今是一点没提。(第三章的末尾停留在未花勇于参加听证会而不谈未花是否当众道歉,我一直认为是一个小小的败笔)在强调“老师帮助的重要性”和“感情变动的强烈性”上,未花的塑造强于莉央,但论从犯了错的学生成长为值得大家尊重的学生这一条完整的故事链条上,未花的塑造是不如莉央的。

更何况,比起未花更多依靠老师的主动帮助去认知和改变自己,莉央难得可贵的是更依靠自己的实践和反思,利用对老师的话的解读和对老师做法的理解,自己一步一步感悟出来的,而不是像很多学生一样缺了老师就举步维艰,这种思想独立,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难道不又是她形象上的一种升华吗?
有人曾说第二章中莉央是半个空气人,是为了塑造爱丽丝而专门设计的引发冲突的线索人物,需要依靠二创和同人才能叠出更饱满的形象。
可在我看来,整个第二章自始至终就完整塑造了两个人物,大爆炸之前是爱丽丝,大爆炸之后就是莉央,尽管她出现的次数零零散散,尽管她的塑造方式不如爱丽丝那样明朗,但并不妨碍编剧将她的形象一点点的传递给我们。再加上终章时的补充,莉央的形象已经足够完整了,又何必要靠其他的创作丰满呢?
如果按人物塑造评选三个“官方亲女儿”,除了未花和爱丽丝,我愿把最后一个名额给莉央。因为当一个角色没有实装,缺乏个人剧情的情况下依然可以把内在形象完完整整的传递给玩家,并唤起一种特殊而复杂的情感时,我想这就是最成功的塑造方式了。

莉央的塑造本就因足够精彩而令人满意,但另外一个特殊的情况的出现再一次从意想不到的角度拔高了她的灵魂,那就是第二章的剧情逻辑和传达精神方面的漏洞。这也是我们这系列的标题:“现实主义者调月莉央”的由来。

先回到一个老问题上来:第二章的剧情为什么会令很多老师不满意呢?

最主流、最能感同身受的答案是:老师在第二章里常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出现,类似于工具人,违背了BA“师生情深”这一主题,更像是学生自己的努力付出,即过度强调“友情和羁绊”而忽略老师的作用了。

可我反倒认为这是第二章最小的一个缺点,因为人物的出场时间和人物发挥的作用、人物形象的塑造程度,并不是绝对的正相关因素。优香在第二章的出场时间寥寥无几,可那一段话就把她温柔、善解人意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反观某粉毛,从第四章(vol.1)开始搞事到终章,又从终章搞事到第四章(vol.2),到处出场,可除了一事无成的轮回和小丑形象外,除了成为塑造兔子队等人的背景板外,又有什么性格饱满之处呢?

别看第二章老师出场的少,但老师在最后直接点明了第二章的思想内核和想传达的精神,起到的可是卒章显志的作用。如果这种思想和精神表达的好,得到的肯定多,老师至少就是拥护美好的一员,可以说是丰满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倘若表达的不好呢?

第二章双方的争议点在于,爱丽丝的存在威胁到了千年的安全,该如何解决?莉央的观点是,要么爱丽丝威胁千年的安全,要么爱丽丝的光环被破坏,两者的矛盾无法调和,因此选择损失较小的:破坏爱丽丝的光环;老师的观点是:两者的矛盾并不存在,是莉央狭隘的思考导致的结果,只要集思广益,就一定能想出解决的办法。(2.2.22)

如果以爱丽丝第二次“暴走”本身来看,以“这次”爱丽丝对千年安全的威胁来看,老师一方
无疑是事件的胜利者,既保住了爱丽丝的光环,也解除了本次事件中爱丽丝对千年乃至整个基沃托斯安全的威胁,证明了主观意志也是能够突破认知,创造奇迹的。

但是,当事件结束后,回过头来想想,爱丽丝的潜在危险性消失了吗?并没有,至少在终章之前,在key被感化之前,一旦爱丽丝再次意外吸收到巨大的能量,或是再次接触到“士兵”机器人,key又会跑出来兴风作浪。从这点来看,莉央的观点固然偏执了些,但对于彻底解决爱丽丝的问题,还是很有探讨价值的。最起码,它证明了老师说的那种集思广益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可以治标,却未必能治本。主观意志的力量再强,也和莉央心心念念的客观规律一样,是有局限性的。

但老师是怎么对待莉央的观点的:“我会回答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2.2.22),不仅仅表达了对莉央观点的不认同,更是直接否定了探讨莉央观点的必要性。

我想老师(编剧)大概是怎么想的,BA是个理想主义的世界,主观意志的力量就该是强大的,就该被极致的弘扬,没有HE的结局是不存在的,如果存在,也只是精神力量弘扬的不够,发扬的不够彻底而已。绝不能允许没有HE的结局存在,哪怕是讨论也不行,因为客观规律的限制导致的BE可能性决不能哪怕有丝毫迹象出现在剧情中。

因此,即使老师和学生们已经用事实证明了主观意志是可以带来突破(打破了莉央计算的“无敌”来到她面前),拥有奇迹般的力量,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时,还是要加上“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这一句,只因为莉央的探讨中可能不存在HE结局。

因此,当爱丽丝被key控制,无法再用任何一般的客观逻辑去拯救时,编剧宁可安排一个类似“日富美宣言”一样的故事,把游戏开发部送进爱丽丝的内心里,通过打动爱丽丝的心从而解决危机这种不符合逻辑的剧情,也不考虑一个更巧妙,更能体现老师智慧和符合常理的剧情,只因这是对精神力量最“极致”的弘扬,丝毫不在意“日富美宣言”既使出彩,也是建立在符合常理逻辑,肯定了客观规律的限制之上的。“就算那是事实,是这个世界的真相,我也不喜欢”(间接肯定了BE的可能性和客观规律的限制是存在的,只不过不符合自己的喜好而已)

因此,当第二章尘埃落定,爱丽丝被救回,但莉央口中的“两个矛盾”依然存在,无法用主观意志解决的时候,只好选择强行忽视爱丽丝的危险,忽视千年其他学生的安全问题,连莉央一开始提出的对爱丽丝进行安全上的监控都不搞了。就算真的又暴走了又如何?只要再像上次那样发挥“友情和羁绊”的力量,进入爱丽丝的内心一通嘴炮不就搞定了吗,多大点事呢?!

如果说莉央走向了思考的一个极端:客观规律至高无上;那么编剧的塑造方式何尝不是走了另一个极端:试图把BA塑造成一个主观精神至高无上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学生不需要拥有很强的办事能力,不需要考虑BE的出现,不需要过多考虑弘扬自我对其他人的影响;只要听老师的话,只要重视友情和羁绊,只要一心想着HE的结局,就可以、也应该痛痛快快的享受校园生活。

这样的生活看起来很美,恐怕也是相当一部分玩家梦寐以求的理想世界,但姑且不论现实世界,单就BA而言,它真的能完全取代客观规律,成为指导这个世界的全部吗?阿拜多斯在老师的带领下救回了星野,为拯救学园做出了巨大,甚至可以说超人般的努力,但直到最后,不依然负债累累,尚在努力中吗?三一在老师的帮助下稳定了局势,可那种派系至上,排除异己,虚伪无耻,唯利是图的作风,不依然深深地压在三一学生的肩膀上吗?七神凛够信任老师、够追求美好、够重视团结和集思广益了吧,可即便这样也没能让联邦学生会成为一个如同千年一般高效、和谐、足够亲民的学生会,反倒两次下台,最难时和莉央一样得不到其他人的理解(好在还有老师的支持)。上述这些人都把主观意志发挥到了极致,可即便如此还有太多被客观规律限制而做不到的事,这至少说明在BA,客观规律并没有像编剧们塑造的那样不堪,毫无用处,恰恰相反,它证明了主观意志也是有其极限,必须向它妥协的地方。

当编剧为了塑造极致的主观意志不择手段,不论它是否遵循基本逻辑,一心“为了HE而制造HE时”,并强行灌输到我们头脑中时,其说服力往往是直线下降的;遇上上面的例子时更是软弱无力,对解决问题和帮助别人没有半点帮助的;当玩家与现实作对比时,更是会让人感到强烈的反差,因为它确实远离了现实生活。而一个既无法指导现实生活,又在宣传的思想方面缺乏说服力和条理性的主题,注定难以唤起玩家内心中的共鸣,最终也只能是沦为平庸之作。

其实,弘扬主观意志、精神力量时,不一定非得要靠贬低、抑制客观规律来实现。比如老师回答电车难题时完全可以这么说:

电车难题固然很困难,我也肯定你莉央牺牲少数人的办法有自己的善良和苦衷,但事事是否真的完全像电车难题一样注定牺牲?有没有更多的可能救下所有人。一个人做判断可能只有两种选择,那么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做出不同的实践和尝试,路会不会不那么狭隘,毕竟你看,你个人认为我们对爱丽丝的拯救注定徒劳,可我们却突破你的认知实现了成功,可见就爱丽丝这件事来说可能性就至少在两种以上,你认为的不可能是否只是你自己能判断的而非大家一起付出和实践后发现的不可能呢?

不要把莉央的问题当成一个错误,不要把客观规律抛开,而是在自己和学生们的实践和认知上,进一步提出主观意志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把主观意志和客观规律融合在一起,才是真正能具有说服力和引起共鸣的存在。单有努力,哪怕再强烈,大家多半会认为离成功很远;但既有努力又符合了一定的客观规律,我想很多人都会认真考虑她能否成功的。

第二章最大的不完美,就是它注定只能发生在童话里,而且是给孩子们的童话而不是成年人的童话中。它把主观意志看得太重,又把客观规律看得太轻,对于还在沉迷于幻想和自我中的小孩子(特别是爱你孤身走暗巷)来说刚刚合适,但对于已经步入高中,离成为成年人就差一步之遥的BA学生来说,这样的剧情塑造太过于幼稚,又太过于偏颇而自以为是了,注定有它的局限性。

这种局限性的最大恶果,就是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包括莉央在内为了建设现实的、接地气的、符合客观规律的美好世界不懈努力的人的努力:明明相信老师就好了,为什么星野还要和黑服做交易?明明坚守本心才能实现真正的正义,为什么局长还要与企业勾结?明明只要拥有团结友爱的精神就可以对抗终焉,莉央又何必造那么多避难所,岂不是自讨没趣?她们似乎成为了与“童话般的友情和信念”为敌的大反派,而非为了践行客观规律,却过度主观最终依然走向了客观规律的反面的可悲的人;把她当做“不相信童话的只相信现实的大人”的代表而不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付出一切却忽视了精神世界培养的令人遗憾的守护者。

这点和第三章里崇高的理性相去甚远,用童话去解决童话里的问题,给人的感觉也就是个童话而非一种浪漫,比起第三章深刻理解了苦难后依然选择奋斗,深刻认知了客观规律的限制后选择合适的办法去战胜困难,这更像是孩子们的无知无畏,只是恰好符合了BA的主题而已。

而莉央,作为BA中少数坚持弘扬客观规律的现实主义者,她的存在又何尝不是一种对“主观精神至上”这一理念的反抗呢?
碧蓝档案日服
0
抢首评
发布一条登峰造极的评论
发表
评论